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删除
在管理上,几十年前的一个关于生产力提升的故事已经变成常识,让流水线上的工作者了解到自己所生产部件在整体产品中处于什么位置,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工作者的满意度。在当下,流水线上的机械性劳作是很遥远的事,但这个故事的启示依然在延续,因为工作环境变得更复杂,工作者更加无法看到自己的付出在最终产品中的样子。
了解在整体中的角色,这不是很复杂的逻辑。但如果再往前深入一步,进入到“框架力”的层面,则对不少人是盲区了。框架力,简单说就是对事物从整体上把握的能力,它可细分为三个部分:抽象能力、深入能力与学习能力。
一切事物都有“结构”,框架力就是关于结构的。温迪·普兰在由众多领域学者(艺术、工程、科学等等)讨论结构的文集《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中写道:“结构就存在于每一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数中:每一局部表现了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更进一步,结构可区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它们的关系是,“缺少某种结构或架构的单一概念,很难把事情说清。然而,单一结构的联结导致了可能的无限多元化结构的出现。”
从整体上把庞杂的事务抽象成由几个核心元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是框架力的基础。通常我们个人或自己所属的团队所做的,会是某一核心元素或核心元素细分下来的一部分。比如,要考量工作者对公司有没有框架上的了解,几个问题即可知晓: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由几个部分组成?这几部分的流程关系是什么?哪个部分是核心?你的角色属于哪个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公司的框架力既不涉及公司的愿景、亦不涉及对公司战略的判断,那是完全另一层面的议题。这里所谈的都是假定愿景与战略就是事实,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抽象和区分。
框架力中的抽象,就是看到事物背后的结构,特别是一群人组织起来完成任务这样一件事背后的结构。能对组织进行抽象理解和不能抽象,是个重要的分界点,前者可能成为带领团队的人,而不能的人则最好从事专业工作。抽象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知道我在哪儿,这可以让我们不迷路。
但是抽象能力总体而言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能力,有很多人可以夸夸其谈,但仅浮在表面而已,而框架力中的深入则是与之互补的能力。
所谓深入,是工作者对自己实际所做之事的框架能力:以什么样的步骤与流程做?其中的难点或要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要完成什么目标?如何改进成果?
深入,就是我们对自己所做的透彻理解,就是将之变成现实。深入,就是对所有的细节都了如指掌。深入,就是像手艺人一样对过程、工具和成果的反复把玩。在框架力的范围内讨论“深入”,是因为真正的深入,实际上就是对结构的把握。
深入,乃是对单一结构的把握;抽象,是对复合结构的把握。深入和抽象,这两个词本身已经把两者的区别讲得很清楚。抽象,是从庞杂全景中找到关键,而深入则是就当前之事细分、再细分,把所有的细微之处仔细辨别,以及在实际操作将构想变成现实。常见的错位是,以抽象的方式对待需要深入之事,结果是浮泛;而以深入的态度纠缠于全局中的每个细节,结果只能是迷失。
学习是框架力中与抽象、深入并列的一环,是因为抽象和深入都是在固有形态下,而学习则是掌握新的。我们把整体抽象成几个核心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可以去学习,某个核心元素有没有新的方式实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新的方式来联结?从深入的角度看,我们既可以用新的方式来替换某些元素,另一方面全面学习新事物又可以加深对我们所做之事的理解程度。在框架力视角下谈学习,就是掌握新事物,就是用新元素替换旧元素,就是持续地追求变化。关于学习最重要的是,对新的事物有透彻了解的热情,对掌握新事物有信心。
抽象是把握全局,深入是把握细部,而学习是时刻更新,这三者环环相扣,就是框架力。日常思维的碎片化,也是框架力变得重要的原因,抽象、深入、学习都是逆碎片化趋势而行。文字和语言不一定是框架力的最佳表现工具,实际上它可能是误导,语言只是了解一人有无框架力的窗口而已,框架力的终极衡量是在把构想变成事实的过程中。
(文|方军 来源:《职场》)
原创文章,作者:智造研习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fqosk.com/index.php/2024/12/09/211/